时间:2022-11-29 04:28:58 | 浏览:312
纳粹德国是谁打败的?教科书上给我们的答案是“盟军”,盟军包含十几个反法西斯国家,其中美、英、法、苏这些大国都是灭亡纳粹的主力,在战后一人分得一块德国土地。
但是如果从“盟军”二字之中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各国之间的差别。
首先法国是没资格作为战胜国的,它早在开战40天时投降。剩下的美英苏三国里,英国在前期打得很惨烈,但是英国只有保存自己的实力,却没有打垮纳粹的军力。
至于美国,则是在开战三年后才加入对德的正面作战,“摘桃子”的嫌疑很大。总的来说,在1941到1944年,整个欧洲大陆只有苏联人在死扛纳粹。苏联一路从伏尔加河畔打到柏林城,最后攻下柏林灭亡了纳粹德国。
在4年战争里,苏军共消灭了80%的德国军队,仅在最后的柏林之战,苏军就消灭了80万德军。
纳粹灭亡前夜,盟军各国都知道柏林城的意义,无论是军事价值还是政治意义,拿下这座“邪恶心脏”都是一个政权无上的荣光。当时英美联军和苏军都兵临柏林城下,但英美联军却放弃攻城,让把一个近在咫尺的柏林让给了苏联。
苏军攻下柏林,将红旗插在德国国会大厦的照片标志着二战欧洲战事的终结,也让伟大的苏联红军“第3突击集团军”青史留名。英美联军打入德国本土,为什么在柏林城下临阵退缩呢?英国和苏联都想占领柏林,他们是出于什么动机呢?苏军在柏林付出35万人的伤亡,前线将领们对此有无抱怨?
在1944年,英美盟军和苏军其实都想拿下柏林,毕竟这是征服纳粹德国的标志,打下柏林将会让己方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但是纳粹德国在1944年末“死而未僵”,德军顶住苏军的压力,用一场“突出部战役”狠狠打了英美的脸。
突出部战役被德军自己称为“守望莱茵河”,旨在于莱茵河两岸阻击盟军,保护柏林以西的大片区域。这次突击在军事上是成功的,德军25万人兵分三路插入美军前线,在阿登山脉击退盟军,装甲部队向前推进上百公里。
德军和英美大战一个月,英美军队死伤和被俘近17万,最后丘吉尔不得不向斯大林去电求援,苏军提前发起“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这才让德国抽兵向东,放弃对西线的进攻。
苏军在1945年1月发起“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2月份战役结束,苏联百万大军捅穿了波兰,柏林近在眼前。
阿登森林反击战作为德国在二战最后一次主动出击,让西线盟军付出了巨大的伤亡。西线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算了笔账:自打美军在北非登陆以来,一直从北非打到意大利,法国,美国共伤亡50多万人,但1944年底的一个阿登战役就占了近四分之一。
如果英美军队进攻柏林,德军的反击肯定比阿登更顽强,根据美军将领奥拉德.布拉德利的分析,强攻柏林会让美军付出10万以上的伤亡,这还是最保守的估计。虽然柏林城的价值很重,但是为此付上十几万的士兵生命,艾森豪威尔一时下不了这个决心。
艾森豪威尔表示不想打柏林,英国人是最不同意的。英国人此时对柏林有异乎寻常的执着,其实背后藏着自己“重返欧洲”的野心。
在政治家看来,占领柏林的收益很大,不仅能拿下整个中欧的交通控制权,还能夺取纳粹多年来积攒的资料,资金,以及科学家。英国还想借拿下柏林能树立自己的威望,在战后重建中多一分话语权。而且作为欧洲“头号反共分子”,英国最不想让苏联拿下柏林,那代表着苏联在中欧站稳脚跟,整个欧洲都要看其脸色。
英国的算盘打得很响,但是美国不为所动,因为美国既不想流血,也不想让英国在西欧独大,他要在战后自己掌握西欧。在背地里,美苏两个大国对很多利益进行了交换,对战后德国的处置已经秘密出炉。
美国通过交出对柏林的进攻权,换取了和苏联对瓜分德国计划的首肯,以及在远东问题上的合作。在纳粹德国灭亡后,苏联同意和美英法共同占领德国,包括柏林在内的德国土地都会分割,各国各自控制一块。在远东,苏联会和美军共同进攻日本,灭亡日本帝国。
美国通过一系列的谈判已经让自己利益最大化,成功入主欧洲。艾森豪威尔丢给苏联一个必将陷落的柏林,等于白送一个人情,斯大林非常满意。
英美把柏林交给了苏军,苏联人对于柏林的执念无比深刻,完全超出了英美的想象。苏联红军对德国首都的渴望已经不在“战略”或者“战术”的范畴,苏军上下并不指望靠柏林之战造成什么样的局势,他们眼里只有两个字——报仇。
虽然艾森豪威尔和美军已经表示不打柏林,但是苏军依然派兵早早将柏林城包围,把英美军队隔开。柏林防御圈内有80万德军,坦克1000多辆,战机2000多架,纳粹党的几乎所有高层还在柏林城,这势必是一场恶战。
苏军出动250万大军攻城,共打了20天,在付出35万士兵伤亡才拿下柏林。柏林城被炸成废墟,几十万德军或死或降,焚城的大火照亮了天空,美军在几十里外都能看到。
在看到柏林之战的惨状后,美国从总统杜鲁门到前线的艾森豪威尔、布拉德利,无不为自己的正确决定而庆幸。苏军从东线一路打来,有丰富的攻城经验,也有火力和人数优势,结果8万士兵牺牲在柏林,23万人受伤。要是让更“嫩”一些的英美军队去打柏林,这个伤亡数字可能翻一番。
用30多万人伤亡换来柏林的胜利,苏军官兵们有没有退缩,将领有没有抱怨呢?答案是完全没有。
苏联在二战期间伤亡5000万人,苏联人民对德国的仇恨是民族性的。在此战前,斯大林就表示“占领柏林代表着整个苏联红军的尊严”,他还命令朱可夫派出精锐部队寻找纳粹元首的下落,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对于柏林之战,苏军最高统帅部知道伤亡会很大,但是苏军前线部队依然争先恐后,科涅夫元帅和朱可夫元帅都主动请缨,下级集团军的请战书如雪片般飞往莫斯科。
仗打到柏林城下,每一支部队都想成为纳粹德国的盖棺人,每个战士都想将德军彻底灭亡。朱可夫率领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担任主攻,它旗下的第3突击集团军第79军150师战旗被插在柏林国会大厦楼顶,宣告着纳粹德国的灭亡。直到今天,在德国首都柏林依然有苏联红军纪念碑,纪念那些倒在胜利前夜的将士们。
纳粹德国是谁打败的?教科书上给我们的答案是“盟军”,盟军包含十几个反法西斯国家,其中美、英、法、苏这些大国都是灭亡纳粹的主力,在战后一人分得一块德国土地。但是如果从“盟军”二字之中深究下去,我们会发现各国之间的差别。首先法国是没资格作为战胜
近日,一场以“柏林:设计之城”为主题的2022“柏林在中国”成都站活动举行,此次活动聚焦柏林的设计创意产业以及柏林、成都两地目前设计理念和潮流的异同。此外,柏林中国形象大使授牌仪式也在此次活动上举行。活动现场在现场,柏林与成都两地的设计行业
德国的首都柏林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有大约400多万市民。它也是德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相比起多数欧洲其他国家的首都,柏林与众不同。在柏林会经常看到一个喝醉的家伙踉踉跄跄地走进地铁,然后开始嚎啕大哭。或者能看到一群女人会带着一个超大的
流经柏林市中心的兰德韦尔运河建于19世纪中叶。摄影:PABLO CASTAGNOLA, ANZENBERGER/REDUX 撰文:ELIOT STEIN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轰然倒塌,这与新出台的旅行限制有一定关系。随着东柏林的
9月25日,武汉地铁四号线延长线开通试运营,该线蔡甸段终点站“柏林站”被不少武汉人戏称为“通往德国首都”的地铁。蔡甸区一位官方人士称,该站点应该读柏(bǎi)林。9月29日,武汉地铁集团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中回复网友建议时指出,应有关部门要求,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时报记者 青木】 “柏林新冠大游行受到批评!”德国电视一台2日报道称,在德国疫情近日出现反弹的背景下,约两万民众1日却在首都柏林举行新冠大游行,抗议政府的防疫措施。游行遭到德国卫生部长等政要和媒体的严厉批评。当地时间1日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之后,德国人锐气尽失。在战斗中,德军腹背受敌。缺少粮食,没有被褥。长达数千公里的补给线严重拖累了德军。看准时机,斯大林将西伯利亚八十万军队调集过来。终于,苏联人展开了冬季反攻。德国资源匮乏,十几个奴仆国更是毫无战斗力。在
关于第25475695号“柏林之声”商标驳回复审决定书商评字[2018]第0000208533号申请人:夏亮 申请人因第25475695号“柏林之声”商标(以下称申请商标)不服商标局的驳回决定,向我委申请复审。申请人复审的主要理由:申请商标
22款奔驰GLC260升级柏林之声小柏林音响,系统搭载13个扬声器,总功率达590瓦,营造出类拔萃的立体声音响效果,前排和后排乘客还可以根据需要分别优化调整,进一步提升听觉体验。柏林之声环绕立体音响系统有13喇叭(4个中音4个高音2个低音3
柏林艺术大学是一所世界顶尖艺术大学,也是欧洲最大的高等艺术院校,其音乐学院与美术学院均在世界音乐学院与美术学院的排名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学校的所有院系共涵盖70多种课程,覆盖整个艺术和相关科学领域,学校拥有授予博士学位和博士后资格的权利,艺
柏林自由大学自1990年德国统一以来,特别是在2000以后,重新规划了未来发展的蓝图。对毕业人数(包括博士毕业人数) 和学术成果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的整体研究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取得这一成绩的前提是基础改革,包括在行政体系中引入现代管理模式,
中文名称:柏林工业大学外文名称:Technische Universitaet Berlin学校简称:TUB建校时间:1770年现任校长:库特·库茨勒学校校训:Wir haben die Ideen für die Zukunft.(我们有
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支撑。”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刘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五年来,刘忠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建议始终聚焦国家高端制造产业领域青年人才的吸引和成长成才。五年的尽心履职让
图片来自Pinterest/网络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将于2015年2月5日至15日举行。柏林在人们心中并不陌生,它是德国的首都,也是德国最大的城市,地标建筑勃兰登堡门则是世界最著名的的地标性建筑物之一。在电影节开幕之时,海报编编也将带领大